Openning a book you love is really a moment of bliss

   这几天都在收拾行李,虽然我一向是个简约主义者,但是moving to another city 毕竟是不同于 travelling 的。别的不说,就单说这一箱子的书就足以让大家崩溃。当时小胖跟我说,你这次就先带一些必要的东西。其他的,我慢慢地再搬你运。我说好的。然后我别的都没管,先坐在地上细细地整理出一堆书来,不由分说就把一个大箱子填满了。小胖很崩溃,说:我是让你带必要的东西啊!我说是啊,书就是必要的东西啊。因为宝贝书怕脏怕皱,只能占用了箱子。而我的那些漂亮衣服,只好委屈他们用编织袋来搬运了。

   叔叔也很不能理解。他发现我这次整理要带走的书里面还有十年前我从家里搬到大学里的书,纸页都发黄了的《古文观止》之类的。他说:“你就把这些书这么随身带着啊?”我说是啊,这可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哪能舍弃他们呢?

   我还是老式的,始终不能接受电子书。冰冰冷冷的屏幕哪里有指尖触及纸张的那种温暖和惬意呢?旁人终是不能理解的,他们哪里知道和这些老朋友们倾心交谈、相伴相眠的好处呢?

   这几天关了以前的blog,并整理了blog里的文章,看到有一篇《读书记》,基本记录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读来仍觉得有趣,遂把它移到这里。

 
 
 
 
 
    Sunray是我上个公司的老板,为人低调不张扬,谦和儒雅又很有情趣,是一个很有品位的男人。作为一个老板,我们都很尊敬他;作为一个男人,我们都很欣赏他。昨天,他对我说他在新浪上开了自己的Blog,我笑着说:哟,那我得去捧捧场呀。他的开篇blog首起写的就是“开博的目的是为了共悟人生、分享智慧和低调做人。”然后对自己的读书历程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个人更加有了一个full image。很多时候,we are what we read,通过我们读的书就可以看出我们选择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SunrayBlog是属于那种非常deep-thinking的,可以去看一看:http://blog.sina.com.cn/sunray1818
 
    由此,我也想对我的读书历程做个回顾。首先我想我也可以定义自己是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小的时候,父母不让我出去玩,上班后就把我反锁在家里,电视机放在主卧也被锁起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囫囵吞枣地翻看大人书柜里的书,那个时候也就是三、四年级就开始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还都是文言版的。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了,只是觉得故事很有趣。那个时候就不喜欢《水浒传》,打打杀杀的没什么意思,就喜欢看《红楼梦》。很有意思的是,我妈妈非常反对我看这些大人的书,因为她觉得里面描写了很多男欢女爱,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相当危险的。《红楼梦》分为一、二、三、四册,于是为了它我们之间就开始了斗智斗勇的mouse – cat game。开始她把这些书都转移到书柜的最上层去,我就开始搬椅子后来索性搬小桌子爬上去去拿;后来我妈故意把书都排列地非常紧密,这样我只要一把书抽出来她扫一眼发现书松动了就能发现我偷书了,我就故意把其他的书塞进去好让它不显得松散;后来伎俩被戳穿了。老式的书柜是前面有两块玻璃门挡灰尘用的,我妈气急败坏地拿大胶条从中间封死,这样玻璃门就拉不动了,我不管,我撕开再粘回去。我经常是猫着腰躲到阳台上去看书,也不怕太阳晒。读的太投入了就听不到我妈叫我,等到我要起身回去的时候才发现我妈妈把阳台门故意反锁了,不让我进房间了。我居然也能笑笑,心平气和地坐回去再看起来。
 
    后来我爸觉得既然我这么爱看书,就在三明市图书馆给我办了图书证,但是他全权负责借什么书。结果每次我看着他借的书都很沮丧,因为我那个时候经过四大名著的熏陶已经不喜欢看狐狸和鸭子的故事之类的了,但我爸觉得在那个年龄你就得看看乌龟和兔子的赛跑之类的,非常之受不了。不过就是到初中后,我才开始觉得《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郑渊洁童话》也蕴藏了很多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但是当时却认为这种书幼稚至极。
 
    我父母其实并不是很有阅读兴趣的人,所以家里很快就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我就乘放学的时候溜到新华书店看一会儿书再回去。我们家不远有个私人书店,女店主很宽容只要我不折书页,不沾口水到手指头上她就允许你安安静静地读书,也不赶你走。小的时候我爸妈教我念唐诗,写大字,长大后我发现宋词要比唐诗美,所以开始慢慢地自己形成了一种自主性的阅读倾向就是阅读一些古典文学包括诗歌、散文但是一直不太喜欢戏剧。初中、高中的时候,学校有图书馆,从课本的节选文章开始接触欧美文学和苏联文学,大量的西方经典长篇小说阅读都是在那个时期进行的。现在再要让我去看这种像《傲慢与偏见》、《飘》、《静静的顿河》的长篇名著,我都未必有耐性去看了。我的阅读范围主要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学典籍;另一部分就是西方文学,五四运动期间的文学作品也看,但是解放后的国内的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不怎么涉猎。
 
     当然我也很喜欢武侠小说,当时在租书店也看了古龙的全套,看了部分的金庸。遇到三毛是个惊喜!因为我是很排斥台湾那种浅斟吟唱的文风,特别不喜欢琼瑶,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三毛也是属于此类。直到有一天偶然翻了翻三毛的《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立时就被吸引住了。三毛以平实的笔触描述了对生活的全部热爱,或者说是她描述出来的那种随性潇洒、率性而为的个性深深吸引了我。我读大学离开家的时候带了三本书走,一本是《古文观止》,一本是《三毛全集》,还有一本是《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哈哈,也许那个时候起我就已经笃定要做一个走四方的坏女孩了吧。
 
    读大学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骑车经过黄龙体育中心到浙江图书馆借出几本好书,然后躲到西湖边随便一个树阴芳草地,闲闲地呆一个下午。当时一般还会带一点开心果、大好大的奶油味香瓜子、一瓶绿茶。多么美好和惬意的时光呀!
 
    工作以后我遇到了郝杰,对我的阅读旨趣起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她告诉我要少看杂志多读书,并在买书方面给我以指导。在她的推荐下,我开始看钱穆、黄仁宇的书,开始接触一些deep study的著作。就好像以前都是在看光怪陆离的文学表现形式,现在学会去阅读一些人类文化中、历史长河作用下的精神领域中的各项抽象而具体的命题。由此也非常地崇拜钱穆,既有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博学和缜密,又有作为文学家的灵动和文采,更重要的他的著作中处处闪现出一个哲学家的深邃思想。我得说台湾的国学教育因为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是要比大陆强很多的。现在很流行诸如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我觉得都像是一个普及大众的传播形式。看完钱穆,再来看他们就会觉得浅显太多,再譬如是季羡林,从他的文字里,除了《牛棚杂记》其它很难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家风范”,而《牛棚杂记》仅属于纪实性作品。总之,我觉得我们的文学断代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于我也只能在现代文学的领域内去阅读一些西方作品。所以,我的阅读倾向还是两部分,少年的阅读喜好仍然没有变。而且因为现在可以自己挣钱买书了,所以购书藏书就成了一个持续的爱好,现在也是上千本藏书了。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在以前同事陆亚新的引导下,我开始接触电影。2004年前,我没有看过一部能够燃烧我的共鸣予我有启迪的电影作品,不是说它们不存在,只是说当时并没有学会欣赏它们。而亚新帮助我良多,她开始借一些经典的DVD给我,第一个就是《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沉默的羔羊》,郝杰开始借我《办公室的故事》、《神秘河》……慢慢地在她们的引导下,我开始热爱电影也形成了自己的观赏品位,这四年来也收集了近百部电影DVD。后来有一次和Arthur讨论了导演在电影中的作用,觉得受益良多。觉得导演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人物,他必须能够大到调动千军万马;小到调动一个演员的内心情感,真正是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是非常了不起的。Arthur也谈到张艺谋和冯小刚的风格区别,虽然那个时候大家对张的非议很多,但是我也认为张艺谋在电影的执导和把握方面应该是强于冯的。
 
    Anyway, it is just a review about my readings. But I do believe that we are what we read and what are what we wrote.  
   
    读什么样的书,就是我们决定我们在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因为阅读其实就是你个人和作者之间一种mind to mind,soul to soul的灵魂对话。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self-education,也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教育的过程。而在此之后,就能够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品位。
 
    不过有的时候我也觉得我读的书实在是太严肃了,有一次很想拿本休闲读物消遣消遣,结果左手一看是《论语今读》,右手一看是《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翻来翻去也找不到一本民间故事、故事会之类的书,唉,不过比起郝杰我还是强了不少。听说她最近在看《西方哲学史》和钱穆的《宋诗选注》……
 
     天呐!

   链接——我的书单

 


30/05/2009 18:58 分类: 评论(1) 阅读()
 

一条回应:“A moment of bliss——钢琴曲(Frederic Delarue)”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