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

      我觉得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就是我之前一直以为“描红”才是描字,但是如果你只是照着字帖很规规矩矩地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描字”。

      我们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写得像他吗?是为了写得和他一模一样吗?老师说你再聪明再怎么练你都不可能写得和他们一样的,没可能的,因为书法是一种即兴的作品,即便是他们自己写也不能够写到说这一次和上一次完全一样。而且“写得像”这个也不是临帖的目的。

       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神”,而不是他们的“形”。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是书法的动态,是他们的结体,他们的布白,他们的章法,他们运笔的气势,用笔的技巧,立锋偏锋的转换,要笔临其境,体会到古人他们当时对书法的处理和感觉,而不是说要一笔一划地如刀刻般地努力临摹到“很像”。

 

      学习书法的目的是掌握这个“充满动感和美妙的线条艺术”,是为了将来你能够随心所欲自由地书写创作自己想写的字。

      比如说我喜欢辛弃疾的词,王维的诗,张可久的曲,那么有一天我应该可以拿出他们的随便一首诗,一首词,我就能自己写一个书法作品出来,那个时候是没有模板给我临摹的,那我要怎么处理呢?

      王维的诗是幽谧沉静带有禅宗味道的,辛弃疾的词是情感丰富充满张力的,张可久的曲则简淡疏放,他们每个人的诗骨文风都不相同。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体,写什么样的字去配他们这种有的很有气势有的又很收敛的诗词呢?这个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埋头苦练模仿描字。

 

      老师说,书法的核心在于细心体会掌握“提按”的精妙之处,就是在“一提一按”中去体会感受书法的动态美。

      米芾的字是非常难学的,褚遂良也非常难学,因为他们的笔锋变化非常多,字形变化也很多。前后两行,相同的字,写法都是不同的,比如“之”字,你去看,他们每个“之”的写法都是不同的 ,对比很强烈。你看这两人的书法,常常有“神来之笔”,就是你想不到的,他们怎么会突然这么写,因为这两人本身就是很有创新性的,内心很自由的。

      这两个算是行书,唐楷中最难学的两个人。但是老师说你一定要学,因为他们的笔锋不是“温吞水”,正因为变化多而且行笔很大胆很慷慨很夸张,有控制的狂,能“收”的放,所谓“八面出锋”,让你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锋,你才有地方学,有东西学。而不是像其他书法家,他们的锋就像太极一样,是藏着的掖着的,你不容易看到的。


09/10/2025 09:31 分类: 评论(0) 阅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