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茶中的“地瓜味”


     还是说我上次提到的那个“吭吭吭”的老太婆,我只能说她家的茶是不错的,但是她有一个做法我很不喜欢。就是每次我要是从别人家里拿了茶样过来给她喝,她要么就是说这个茶跑味了,没有保存好,味道杂了。要么就是说这个根本就不是正山茶,而是外山茶。其实,指摘别人的茶不好只说自己的茶好本来就是茶商的通病,但她做的有点过了,经常喝了一口茶水当着我的面就吐出来,说,“喉咙堵,都喝不下去。”我好歹从人家那里拿过来的也都是还可以的茶叶耶,又不是什么垃圾茶,动不动就喉咙堵了。


     开始,我也还紧张的,后来就见怪不怪了,每次她要这样吐出来,我就翻翻白眼,一边坐着。我觉得这样子其实挺不礼貌的,还让人特恶心。但是我现在学会了对货不对人,只要货好就成。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去茶叶市场,一般都是从固定的大厂走固定的渠道进茶,贵是贵点但是省心也有质量保证。有的时候跟卖茶的人喝茶聊天是很累人的事,感觉好像都不是一个时代的。


     比如有一次,我看茶的时候,那个卖茶的姑娘挺年轻的,我很随便地笑着问她,“你多大啦?”这个问的很正常吧,我绝对看起来是跟她差不多大的,也就小姐妹跟她搭个话聊聊天。


     结果她是怎么回答我的呢?她回答说,“我七九生人。”


     当时我一下子就蒙了,学问差没文化一下没听懂她说什么意思啊。后来一想,明白了,她是说她79年生的,喔唷。。。那你就直接说你79年生的呗,还七-九-生-人。累死了。。。



     哟,跑题了。我一说人家八卦嘴就特快,刹不住。好,回来说这个老太婆,有好几次,她都说别人的茶有杂味,有“地瓜味”。这个很有意思啊,因为我看茶叶论坛里居然还有很多人会以为有“地瓜味”、“番薯味”的才是正宗的,那真的就是“跑偏”了。


     茶的品质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不能有杂味,味道要纯正。这个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制作源头上就已经要求很高了。茶味不能杂,就必须是同一片茶区的茶箐,而不能是混了几片茶区的茶箐做出来的茶。我们经常说不同产区茶园的茶由于当地气候、种植环境、土壤物质的不同,会带有不同的“山头味”。如果把不同片区的茶箐混在一起,就会有杂味,杂味一个是有可能茶叶保存不当,结果吸附了其他的味道,还有就是制作的茶箐不纯。


     比如说我的正山小种,Peter Pan请了一个很懂茶的朋友来喝,他一喝就说,“这个是武夷山的茶,一喝就喝出来了。但是这个不算是最好的,还有更好的。”


     喝茶喝多了,武夷山正山小种的那种浅黄带红的汤色,松木桂圆的香味,还有就是那种“山味”、“土味”品质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老茶客看叶底辨茶,也能看的出来到底是不是拼配过的茶。


     而“地瓜味”是哪里的茶的品质特征呢?是福安的茶。也就是说如果有“地瓜味”,虽然号称是什么正山小种、金骏眉,其实就是坦洋工夫。因为传统坦洋工夫的特点就是开汤后有明显的“地瓜味”、“烤红薯味”。坦洋工夫有分菜茶和黄芽茶,是茶叶品种的不同。菜茶是什么样的呢,很简单,就是从外观上看茶形短而细小,干茶色是黑色;黄芽茶的品种特征则是干茶呈金黄色,一般制作品种采用的是福云6号和福安大白茶,福云7号的也有,但是现在比较少了。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喝到过很正宗的坦洋工夫,传统制法,那种地瓜味真的是非常浓烈,水一冲下去,烤地瓜香就弥漫出来了。香,但是香的有点发腻。所以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不喜欢,为了照顾大众口味,福安坦洋工夫后来才改良口味,增加了什么蜜香的,果香的,但是最传统的就是烤地瓜香。


     所以说,很多武夷正山小种其实并不是本地的茶箐来制作的,武夷山的茶和台湾茶是有的一拼,这片茶区的茶箐很值钱的,在市场平均价格以下的根本不可能是桐木关的茶。如果喝到有“地瓜味”的所谓正山,那八成就是福安的坦洋工夫来做的茶。有些嘴比较刁的人会说喝到这种茶就会马上泡壶好茶漱漱口,其实也没必要啦。每种茶有每种茶的特性特点,我们要从个人的口感和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有的人喜欢正山,有的人喜欢坦洋,有的人呢又喜欢政和。比如我觉得坦洋的地瓜味其实蛮好闻的,小胖就会觉得很腻味,所以每个人感觉不一样。不过正像Peter Pan说的,如果之前喝的茶并不正宗却以为是正宗的茶,有了一个错误的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之后对正宗的茶的判断反倒会产生偏差和误会。


     噢,忘了!感谢Andy不辞劳苦,百忙之中帮我拍了这么多漂亮的茶叶照片,谢谢啦!辛苦辛苦!Peter Pan的朋友都很够意思。


 


10/01/2011 07:53 分类: 评论(0) 阅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