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本茶道课·茶杓
——雨亭
这根细小的茶杓,无论是放在茶碗上还是摆在榻榻米上,
从茶室的一角远远地望去,你会觉得她如此的朴素、平凡,
可是当你一拿到手里的时候,这个并不奢华的器物,虽然轻,
却好像有无穷的力度凝聚在上面,有着难以置信的存在感。
茶杓
日本茶道中的茶杓也写作茶匙,但它的日文发音是一样的ちゃしゃく(chyasyaku),偶尔也被称为杓(しゃく=shyaku)。
茶杓是用来从茶罐里(放薄茶的茶罐称为枣,放浓茶的茶罐称为茶入)取抹茶的用具。
茶杓的大小长短因年代和制作者的不同稍有区别,一般说来茶杓的长度是在18厘米左右,质地包括象牙、木头、漆器、龟片和竹子,目前大多数的茶杓使用竹子。对于大多数日本家庭,如果不在家里点抹茶的话,茶杓与他们,也和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是个无缘的东西。
茶杓的历史渊源
茶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陆羽的「茶经」。
「茶经」里记载了「则」,并说「则」是用海贝、蛎、蛤等类的壳,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
(原文:“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故云则也。”)
到了北宋蔡襄的「茶录」里面已经有了「茶匙」二字的明确记载,并指出“「茶匙」要重,击彿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之后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则有了关于「杓」的纪录:“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比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不过我觉得「大观茶论」中所提到的这个「杓」的作用更接近于日本茶道中的「柄杓」(ひしゃく),它的作用是在点茶时用来从釜里面取水。
「茶杓」作为一种名词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使用要追溯到镰仓时代。到了室町时代,「茶杓」作为茶道用具名称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了。
茶杓的制作
最初的茶杓以象牙和金属居多。这大概与抹茶在最初流行的时期是「药」的代用品有关,而茶杓也就好比药匙。
考虑到金属的茶杓在取茶时,无论是放薄茶的「枣」还是放浓茶的「茶入」都会造成刮伤和碰击,村田珠光开始考虑是否能用竹子作「茶杓」来代替比较硬的金属。村田珠光请自己的茶杓师深见珠德,仿照象牙茶杓,为他用竹子制作了一个没有「节」的茶杓,这种不带「节」的茶杓,被后世人一直称为「珠德形」茶杓。
中间部位有节的茶杓据说是千利休的创举,他也给后人留下很多自制的茶杓,并赋予他们风雅的名称(在茶道里称之为「銘」)并给他们配上同样竹子做的盒子。
千利休后裔,无论是表千家还是里千家,还是其它流派的家元,一直都保持着自制茶杓的传统。不过这个自制可不要想成家元经手从竹林里取竹,然后劈开、切段、弯曲等所有工序。一般说来家元们都有自己的「下削师(したけずりし)」,将竹子作到一种半成品的程度,然后由家元们削制成自己喜爱的风格。
除了家元,很多寺院的住持们也是制作茶杓的好手。比如历史上京都大德寺的历届住持常有精美的茶杓留在人世。说到这里,可能你会更加理解为什么茶会的最后要有「拜见」这一幕。在饮过一碗抹茶之后,将茶杓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一下这个细长轻巧的竹制品,遐想着它所跨越的时空和岁月的长河。此刻,你是在和它曾经的主人相遇呢。
这份感动是淡淡的、宁静的,但是很深远、很持久。
|
发表评论